系統科學規劃
提高供熱企業經濟效益的關鍵在于充分利用供熱設備和管網,預測熱負荷。如果換熱站由于熱負荷預測不準,設備及熱網投資大,與城市發展和民用供熱的發展不能匹配,將造成熱網長期達不到設計值,影響換熱站的經濟效益。
因此,在施工前,供熱企業應該組織供熱面積普查調研小組,及時掌握當地城市規劃建設的具體情況及各建筑開發建設單位的工程施工動態,科學預測新增供熱面積,使供熱設計與投資更加合理。
供熱管理創新
第一,創新供熱管理模式。
可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實施運檢一體化的管理模式,將檢修和運行人員有效整合,按供熱面積劃分為幾個區域進行集中管理,把人力資源、設備維護、運行管理、投訴報修等整合為區域自治,降低單位面積的用人指數,提高投訴處理的到位率和及時率;
第二,編制量化管理運行參數調節曲線圖(表)。
可根據當地情況設定整個供熱系統的水力工況和熱力工況,循環流量以及供、回水溫差、額定供熱量和耗煤量等,并編制出細部明確的曲線圖(表),指導實際的供熱運行,實現熱量的供需平衡;
第三,完善無人值守功能,實現科學管控。
結合近些年來的二級管網實際運行參數,可繪制分站二級管網的運行曲線,按照房屋性質、供熱區域、投訴情況,確定各換熱站運行參數及各換熱站分區的運行參數,并錄入集控操作平臺,實施按需自動調節;
第四,提高工作執行效果,實現精細化管理。
供熱企業一要明確指標責任的劃分,二要進行指標的分析和跟蹤,三要有針對性地對指標進行調整,四是要實現能耗的對標管理。另外,還要根據室外溫度的變化情況,采取循環泵降頻、混水等措施,實時調整供熱參數,配合二網平衡調整和管道泵調整等工作,降低企業整體熱耗指標;
第五,進行網源聯合調整,促進效益最大化。隨著供熱面積的不斷增加,一級管網水力分配情況和運行方式都會發生較大變化,因此,供熱初期和供熱末期可以熱源熱泵的供給為主,提高熱網參數跟蹤調整的及時性,使供熱參數更加合理優化。
優化系統運行
第一,要優化系統運行方式。
對存在缺陷、影響指標經濟運行的問題進行系統分類和改造,優化站內補水系統。同時,增設二次管網流量計為二級管網的平衡調整提供依據,使供熱小區的能耗分配更加合理。此外,應對老舊管網進行更新改造、管網穿衣、井室維護等工作,對小區二網平衡閥進行技術改造,在每棟樓安裝自力式平衡閥或靜態平衡閥,通過跟蹤調整使各棟樓按需供熱;
第二,通過網源聯合挖潛,促進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深入挖潛供熱管網的優化運行方式和技改方案,避免一級管網長期處在高壓下運行。同時,可以對一級管網的補水系統進行改造,將原有的回水定壓改造成旁通管定壓,使管網的運行壓力下降,保證管網的運行安全。另外,在保證一級管網大流量的前提下,可實施換熱機組的增容改造,對運行參數進行分析測算,采取一網大流量運行配合各換熱站加裝換熱片,及集中板換清理、降低回水溫度并行的辦法,降低一級網的回水溫度。
推進計量收費
第一,要積極推行兩部制熱價。具備熱計量條件的建筑可先實行兩部制熱價,逐步實現按熱計量收費,調動用戶節能的積極性,充分體現“誰用熱、誰付費,多用熱、多付費”的市場經濟原則,從而實現節能減排目標。
第二,加大對報停環節的管理。完善熱力價格的管理政策,對不具備熱計量條件的既有建筑、單一熱價用戶、取暖期內無人居住的房屋或搭車用熱的行為,出臺相應配套政策,加以規范、懲罰,如征收熱力報停費或過水熱使用費等。